图/通讯员 唐光良 林烽
8月3日,银发经济由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主办,大湾香港大学中国发展国际研究中心、拥抱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研究院、科创广东省地理学会、银发经济广东创新发展研究院和《热带地理》编辑部联合承办的大湾“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国内、拥抱国际经验表明,科创大城市(群)主导世界经济,银发经济是大湾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必须要顺应大城市(群)发展规律,拥抱不能阻碍大城市(群)生长。科创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世界级湾区,银发经济关键在于基础设施联通、大湾产业生态融合、拥抱资源统筹配置、要素流动顺畅等方面的协同融合。”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教授郭仁忠提出。
澳门大学教授胡伟星基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机制构建的情况和相关经验,从府际关系视角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各个城市需要不断深化交流,形成利益共同体,拓宽解决各类问题的空间。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院长方煜认为,要通过产业、创新、交通、开放、人文、生态等六维网络的“质—流—链”耦合协同,实现大湾区跨尺度、跨边界、跨维度的空间重构和深度融合。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则提出,龙头企业对城市塑造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他认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处于传统制造业向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亟须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寻求新的增长点,尤其是依靠本地龙头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来引领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教授、城市地理专家叶嘉安则认为,随着珠三角和内地其他地方工业转型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珠三角和香港原有的“前店后厂”合作模式受到严峻挑战,未来香港应该利用自己“科创”和“金融”两张王牌融入大湾区建设,和其他城市一起获得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中山大学教授李郇则表示,全球生产体系的动荡和科技进步加速,势必会引起大湾区空间重组,呈现大集中、大分散、大网络的发展趋势,展望未来,大湾区可能会出现“2+1超级城市(即广佛、深港2个超级城市,南沙高密度地区)、多个专业性功能区块、网络状高速通道”的巨型城市区域结构。
“不要把人口老化看作是一个负担,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大湾区可以成为全国发展银发经济的一个示范性地区。”香港大学教授梁祖彬则将视野放在粤港澳三地在养老产业上的合作发展话题上。
梁祖彬认为,港澳两地养老产业合作经历了从缺乏信任到逐步深化的过程,展现了从单一形式到更广泛领域合作的趋势。伴随着大湾区人口老龄化趋势、跨境交通便利化、跨境服务强化、生活条件改善,大湾区将会迎来一个发展银发经济先行先试的机遇,需要加强大湾区跨境养老服务的合作机制探索。
圆桌讨论环节上,来自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单位的10名青年学者,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空间重塑”的主题,从要素高效利用与交融、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协作、跨境人口流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接、区域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
对于此次研讨会的举办,广东省科学院院长陈为民表示,希望通过汇聚各方智慧,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促进政策和制度创新作出更多贡献。